過去的一年,全省廣大婦女聽黨話、跟黨走,在各領域各戰線奮發有為、拼搏進取,為我省疫后重振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涌現出了一大批愛崗敬業、事跡突出的優秀女性,展現出荊楚女性在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新征程中的巾幗風采!
湖北e家庭特推出“巾幗心向黨 奮斗新征程”系列報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2021年度“湖北省三八紅旗手標兵”、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檢驗科主任、再生醫學中心主任王琳的故事。
她是立志報國的再生醫學領域青年科學家;她是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她是新冠疫情阻擊戰中的“隱形英雄”……她就是2021年度湖北省三八紅旗手標兵、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檢驗科/檢驗系主任、再生醫學中心主任王琳。
心系家國情懷 矢志振興祖國醫學事業
王琳出生于醫學家庭,從小受到父母熏陶,立志成為一名醫學科學家。
2005年,她以優異成績赴美國布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后在哈佛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在“創傷修復與再生醫學”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2011年,得知國家急需醫學人才,王琳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放棄國外優厚條件,毅然決定立即回國,矢志振興祖國醫學事業。并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創建了華中地區第一個再生醫學研究中心。
追求原始創新,就是要從無到有,敢為天下先。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在蠶絲中曾經被當做廢料處理掉的絲膠,其實可以作為生物醫學材料的原料,但當時,國內外對絲膠的醫學研究幾乎是空白。而在這一過程中,王琳和她的團隊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是大家沒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來,不斷地優化條件。
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和自主創新,她帶領團隊走出了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創新之路,她完成的系列原創工作開創了絲膠在生物醫學中研究與應用的新領域,使我國在該領域邁入國際前列,被評價為“近年來在蠶絲醫學應用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科技創新守護人民生命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習總書記的話給了王琳很大鼓勵,王琳說:“這是黨和國家對我們的期望,也是青年科學家必須要擔負的重任。”她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注重原始創新,集中精力做對人民有價值的工作、做不浮躁的科研,盡力造福患者、造福人民。
針對我國創傷修復的重大需求,她開創性地從絲膠中發現了“修補”生命的寶藏,將提取的絲膠用于受損神經、心肌、骨骼肌、皮膚等多種創傷的修復與治療,先后榮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吳階平醫藥創新獎、首屆鐘南山青年科技創新獎、王正國創傷醫學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
她帶領團隊,圍繞我國特有生物資源蠶絲,成功研發了一系列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絲膠組織工程產品,系列成果被譽為“點絲成金”的工作,相關技術的轉化有望實現改變我國蠶絲行業的現狀,實現傳統行業的升級與轉型;她帶領團隊通過對絲膠生物材料的長期深入研究及科研攻關,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踐行了“為人民健康服務”,“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理想和初心。
堅持人民至上 筑牢抗疫一線安全屏障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王琳迎來了新的挑戰,成為了沖鋒在戰“疫”一線核酸檢測的主力軍。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受檢測技術限制,大量疑似病人確診難、入院難,嚴重影響疫情防控。王琳清楚,“疫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我們必須沖上去!”她顧不上自己剛剖腹產不久,放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毅然挺身而出,率領黨員先鋒及青年骨干,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核酸檢測實驗室并迅速開展核酸檢測,努力破解了疫情初期新冠病毒診斷的瓶頸。
王琳和團隊晝夜奮戰,“三班倒”“白加黑”“連軸轉”,與時間賽跑,長期奮戰在新冠防控一線,全力保障檢測快速進行,使大量病人得到了及時確診,核酸檢測總量湖北省第一,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展現了醫者的使命和擔當。
此外,她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疫情發生的危急時刻,迅速馳援北京、湖北荊門、河南許昌等,圓滿地完成了組織囑托的任務,受到國家衛健委的高度認可。
除了核酸檢測外,面向我國疫情防控的重大需求,她還帶領團隊利用自身科研優勢研發檢測新技術、借助科研的“利器”,不斷提高新冠檢測效率,為后疫情時代人們更加精準地防控病毒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
家國棟梁,科研創新;巾幗英雄,醫者擔當。王琳一直都非常慶幸自己擁有醫生、教師兩種身份,而現在又多了一重身份——抗疫一線的奮斗者。在她看來,醫者的使命在于救死扶傷,守護人民生命;教師的使命在于培育祖國未來的希望;疫情的經歷讓她對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為當代中國青年,能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特別的光榮和欣慰。”王琳自豪地說。